熊前英,邻水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从事检察工作十余年,她对3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了个别帮教,帮助34名受害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阴霾,促使49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回归课堂和社会,被孩子们称为“检察官妈妈”。
一个令人疑惑的数字
“熊检察官,我快毕业了,也找到了工作,是您的耐心和爱心改变了我。”近日,熊前英接到小张的报喜电话。
5年前,小张还是一名高二学生。因为在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牟利,被移送审查起诉。在一次讯问中,小张眼含泪水乞求道:“我家条件差,只是想着赚钱减轻家里负担,没想到会触犯刑法。我真的知道错了!马上就高考了,检察官,我还有机会吗?”这时,熊前英想起看守所民警的话:“这孩子在这里天天自学,一心还想参加高考呢。”
翻阅案卷,熊前英发现,户籍显示小张已满18周岁,但他父亲却多次反映,小张未满18岁。“这个数字很重要,将决定案子的走向!”熊前英决定查个水落石出。
熊前英调取了小张的族谱、家庭照片、家庭记账本等资料,走访亲朋邻居多方求证。证据都显示,小张的户籍是按旧历登记的。可以确定,他作案时未满18周岁。
鉴于小张认罪态度良好,熊前英对其变更强制措施,依法向法院提出了减轻处理的建议。法院采纳了建议,小张被判处缓刑,犯罪记录被依法封存。小张也不负所望,考上了本科院校。
十多年来,熊前英认真审查每一起案件,从不放过任何挽救涉案未成年人的机会。她常说,用尽全力挽救每一名未成年人是她工作的价值,让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一次相拥而泣的会面
2013年,熊前英在办理一件毒品案时发现,16岁的小玲在同居男友的教唆下贩卖冰毒。讯问中,小玲始终沉默不语;多次联系其父母,都不愿意到场交流和维权。
通过走访,熊前英发现,小玲父母将主要精力放在年幼的弟弟身上,对小玲几乎不管不问。小玲16岁生日那天,挨了父亲耳光负气离家,就再也没回来。
为解开他们之间的心结,熊前英冒着酷暑两头跑,一方面对小玲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对小玲父母进行亲职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双方终于愿意见面了。熊前英立即组织亲情会见,小玲与父母相拥而泣、相互致歉……
案件引发了她对涉案未成年人监护状况的思考,她带领干警对全县未成年人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大量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存在监护障碍。于是她组建团队探索建立监护干预机制,通过多种措施对涉案未成年人监护予以干预。
机制建立以来,邻水县人民检察院实现了对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监护干预全覆盖,并成功支持一名被害人母亲提出的撤销其父亲监护人的诉讼。
一份“多做一点”的执念
熊前英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和被害案件大部分都与未成年人对犯罪和被侵害认识不清有关。她意识到,在挽救涉案未成年人的同时,更应当做好法治教育,防患未然。
她充分运用此前担任教师的经验,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牵头设计了法治教育课件、海报、宣传册,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工作。她宣讲的身影遍布了城区周边学校,成为孩子们熟识的法治课老师。
为了让法治教育与时俱进,她不断调整工作方式。组织干警拍摄《点亮我的眼》《心路》等一批微电影在学校展播,开展检察开放日、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法治教育更加“直观”。此外,她还联系相关单位开展面向教师和家长的法治教育,不断拓宽法治教育维度。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十年来,熊前英总是不断探索研究保护未成年人的更优方案。她牵头建立了全市首个未成年人办案区——“彩虹工作室”、首个检企观护帮教基地——“三原色”工作站。她编写的白皮书、研究课题成果受到上级检察机关高度评价。2016年,邻水县人民检察院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2019年,她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未检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更是一份坚守、一份情怀和毕生信念。守护成长,我将永远在路上。”熊前英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