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起走过的阴雨天
陈亚东
近段时间,连续很多天阴雨连绵,与朋友们聊起这天气,都是抱怨连连。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和村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阴雨天。
那是上小学和初中的年月,每逢阴雨连绵的季节,每天上学、放学孩子们都在寒风和泥泞中走过。
上小学时,孩子们都在村小就读,每天往返在路上需近一个小时;上初中得到镇上,每天则需步行近两个小时。
那些年没有通公路。连接家里与学校的,只有土路、田坎和极少数的石板路。每逢下雨天,所有的路都是水和着泥,泥和着水,走起来一步三滑,踉踉跄跄。
那些年很“不会”走路。每逢下雨,孩子们都得一手撑着伞,一手拎着饭盒,驼着书包,蹒跚前行。伞被吹翻,人滑进路边沟里,甚至摔进水田里,都是常事。
那些年的雨靴似乎很不保暖。为了不冻着脚,孩子们往雨靴里塞进干稻草,可是一路走下来,不知不觉会灌进很多泥水,有时还会打湿裤腿。所以坐在教室里,孩子们常常冻得使劲跺脚,跺得整个教室轰隆隆作响,如同过火车一般。
那些年天亮得晚、黑得早。每到秋冬季节,上学出门时天刚蒙蒙亮,到放学时,还没走拢家就夜幕降临了。因此,火把是秋冬季节上学的必需工具。若是晴天或雾天,孩子们一只连着一只的火把,如同一条小小的火龙在夜幕里跳跃。而下雨天只能打手电筒,不知为何,那时的手电筒都不怎么给力,孩子们如同一只只小小的萤火虫在田间、山梁游走。
那些年没有父母的陪伴。村里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无论是骄阳酷暑,或者阴雨绵绵,孩子们都自己走路上学,不敢奢望有人接送。记得姨妈曾跟我说,“每逢阴雨天,你妈就在那儿眼泪巴巴的,担心你个子那么小,身子那么弱,这一个秋冬的烂路怎么走得过来”。
那些年似乎很长,又似乎很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那么漫长的年月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有多少阵寒风刮过小脸蛋,有多少次脚被冻得麻木,有多少次摔倒在泥水里。但孩子们似乎并没有多少抱怨,也不觉得辛苦,一不留神就长大了。
如今生活的城市街宽路平,整洁干净,交通方便,不管再冷的季节,再大的风雨,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到办公室,但是我们对阴雨天的抱怨似乎远远多过当年。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否意味着我们对生活、工作的畏难远远超过了当年?
由此想到,或许我们应该向小时候的我们学习。学习那些年的年少无知,不言愁苦;远离如今的叫苦连连,怨天尤人。走过了那些年的阴雨天,我们改变了生活的境遇;走过如今的阴雨连绵,说不定会收获另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