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脚步总是慢摇摇的,加之老来发福,即便想快一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春节舅舅回老家,和母亲一起外出,见母亲紧赶慢赶都赶不上他,连连感慨:“我大姐真是老了,走路都走不动了”。母亲不服气,说:“你们走你们的,看我赶不赶得上。”是啊,母亲儿时、年轻时的脚步是何等的坚韧有力,箭步如飞,怎么会服老呢。
(一)“讨口”也要让一家人糊口
外婆英年早逝,母亲是长姐,所谓“长姐为母”,照顾妹妹弟弟责无旁贷。而那时,“长姐”也不过十三四岁。
母亲儿时的生活虽不至于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么艰难,但一九七六年左右,很多家庭离“温饱线”仍然很远。外公那些年在村里任会计,坚守无私奉献、不占公家一分一毫的党性,孩子们自然没能享受到任何格外照顾。加之家里劳动力减少,分得的粮食根本填不饱肚子。遇上腊月寒冬,弟弟妹妹在夜里冷得挤缩成一团直喊肚子饿,饥寒交迫的滋味真让人刻骨铭心。
这迫使母亲不得不想尽一切糊口之法。然而,村里人都穷困,一个十三四岁的丫头有什么好办法呢?
母亲发现,村里有人外出乞讨——走出山区,到数十公里外粮食收成相对较多的平坝地区“讨口”。想到能弄来吃的,便顾不得外公的阻拦,拎了小背篼就跟着跟着她的幺妈(叔娘)出门了。
必须要走很远才能张口,因为近处方圆十几公里的人家很可能都互相认识,或者很容易就可以打听到,今后一旦提起实在是“不好意思”。必须要编好理由才能要到粮食,若只是说“家里穷、揭不开锅”,可能得不到施舍,因为大家都穷,所以往往就说,“家里房子被烧了,吃的穿的都没了,看到几个弟弟妹妹饿得造孽得很,实在没办法了,您看能不能匀两把谷子或者包谷,不管啥子都要得,谢谢好人呐……”。
这家要两碗谷子,那家要两碗包谷,路上问哪家要点水灌饱肚子,就得急忙往回赶。若是要的粮食少,路就可能越长,走起来也更费力。若是要到十来二十斤,那么再远的路走起来也带劲。
摸黑回到家,弟弟妹妹接了背篼,那叫一个欢天喜地。是夜睡意全无,哪怕连夜舂米或推磨也要吃上一顿饱饭。
而母亲说,每次出“讨口”回来,脚都会疼好几天,路都走不稳。
(二)一定要跟“全劳动”一样挣工分
母亲只上了小学便辍学了。原因很简单,家里没有多的劳动力,外公一个人干活挣的工分哪能养活一家老小。何况弟弟妹妹得上学,做姐姐的回家干活,天经地义。
村里土多田少,所种粮食也以包谷、小麦为主,这就意味着很多活得爬坡上坎肩挑背扛。那时母亲十四五岁,既黑且瘦,挑起粪来颤颤微微,现在想象她当年爬山翻梁的样子,总联想到课本《包身工》中“芦柴棒”的形象。
身单力弱并没有影响母亲干活,但让她不服的是,队长在计算工分时只给她计一半。母亲找队长理论,队长说:“人家几十岁的妇女才算‘半劳动’,得一半的工分,你一个细娃就得了一半,还想咋样?”母亲不答应,跟队长继续争辩:“我一天干活又不此他们‘全劳动’少,凭什么只得一半?”队长见她不依不饶,就说:“那就挑一天粪试试,只要你跟男同志挑得一样多一样快,就给你也记全分”。母亲满口应了下来。
“比试”那一天,队长故意选了村里最难走的一片麦地,让母亲跟几个四十几岁的壮汉一天之内挑粪浇完。母亲他们在队上猪圈挑了粪,走到村头,踩着又陡又窄的小道下一道山沟,然后又一步一步爬上对面山头,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那块地,那路况正如村民所调侃——“看到屋,走得哭”。
而那一天,队长亲自监工,提了一包叶子烟坐在山头,挑一趟记一笔。一天下来,挑了十二趟,几个大汉都精疲力尽 了,母亲的状况更是可想而知。大家都服了,队长也摇摇头,敲敲烟杆,说:“今后给你算‘全劳动’”。
后来母亲说,当时挑到下午的时候,步子都迈不开了,特别是下坡的时候,跟本不敢下脚,实在没走稳还摔翻了两次。但一想到要是这一天挑不下来,那今后就天天吃亏,处处受欺负,所以又赶忙跑回去舀满一挑粪,急急忙忙赶上来。
而那天之后,腿痛了多久,破了皮的肩膀是什么时候痊愈的,母亲说,现在都想不起了,也不想再想了。
(三)打工的路再远也要走
母亲曾经和父亲商定,挣两千块钱,带两个孩子,在老家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可是当他们有了两个孩子的时候,才发现两千块钱根本不经用。于是,在母亲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早些年在重庆,离家也就大半天车程。那时我们上小学,母亲时不时要回家看看。一起打工的老乡常说,挣几个钱不容易,我看你都用到车费上了。可母亲却觉得,孩子还小,若一年到头不回家,怕是不好。
事实上,母亲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小时候我和弟弟也跟其他孩子一样淘气,坏习惯也学了不少,而母亲隔三差五回家,往往能及时发现苗头,或好言教导,或板子伺候,总之,那些管教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后来,我们长大了参加工作,母亲和父亲反而走得更远了。这些年,大连、广州到处走,有时候真担心他们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吃不吃得消。可母亲的计划是,趁现在能干活,还跑一跑,还掉债,攒点钱,将来子女的负担也轻一些。
于是,母亲又奔波了数载,打了几年工,正慢慢地了却心愿。正当她干得有劲收获在望时得知要添孙孙了,便辞了工,收拾包裹,千里迢迢赶了回来。
虽然现在母亲的负担已轻,无须再奔波操劳,但事实上,母亲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照顾儿媳,等待抱孙,一刻不闲。
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要多一点耐心,母亲步子慢,我们就等一等吧。